索引号: bxsnyncj-2019-00203 发布机构: 本溪市农业农村局
信息名称: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的提案(第2003号)办理情况的答复 主题分类: 2019年
发布日期: 2019-05-29 成文日期: 2019-05-29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的提案(第2003号)办理情况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05-29 09:32:42 【字体:

                                               (A类)

本农案字〔2019〕第2号

 

民革本溪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中提出的“抓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抓住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对我们今后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的情况如下。

一、发展基本情况

(一)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桓仁县冰葡萄和本溪县刺五加两大“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桓仁县现有冰葡萄1.2万亩左右,年产冰酒2000吨左右,占世界产量50%以上;在世界三大冰酒产区中,桓仁县被世界公认为是冰酒生产的绝佳地带,被国际葡萄酒专家称为“黄金冰谷”。本溪县刺五加总面积约60万亩,资源蕴藏总量30万吨,年产量3.5万吨,发展面积居全国前列。刺五加,是食药两用,可以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温和降压、瘦身保健、提高免疫力,久服延年益寿,市场潜力巨大。

2.林下参、优质米和细鳞鱼三大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溪林下参大约62.16万亩,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桓仁山参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桓仁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近10万亩,是国家级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清皇室贡米基地,在印度国际农产品博览会获得金奖,在全国稻米评比获口感第一名,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细鳞鱼宋代即为朝廷贡品,生长缓慢,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极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3.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在本溪市政策引导和推动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地道中药材、平欧大榛子、绿色红松籽、淡水有机鱼、灵芝孢子粉、优质黑木耳、中华蜂蜂蜜、软枣猕猴桃、绿色山野菜等等。

4.本溪特色产业发展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本溪的大榛子、松籽、五味子、林蛙、山野菜、食用菌(木耳、香菇、灵芝、榛蘑等)、软枣子、优质米、小杂粮、中药材、山核桃等绿色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本溪已成为京租稻、冰葡萄、人参、刺五加、马铃薯、元宝枫、中华蜜蜂、细鳞鱼等生态绿色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或种源地。

(二)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其中省级29家,国家级1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农产品出口2221.8万美元。桓仁县北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已被辽宁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领导小组授予“辽宁省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称号;本溪县沿太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也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中。桓仁县已经成功创建省级禽蛋出口示范区。

(三)质量品牌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1家,26个产品,认证面积77.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8家,产品27个,面积11.5万亩;有机食品生产企业5家,产品9个,面积21.6万亩。总计认证企业44家,产品62个,面积91.7万亩(包含21万亩水域面积)。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近百个,本溪满族自治县武星农场、辽宁寨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评省名牌农产品。今年年初,制定印发了《本溪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四)休闲旅游发展情况

重点推进了食用菌和山野菜生产基地、开花中药材观光基地、软枣子葡萄草莓等小浆果采摘基地、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沙棘钙果和黑果花楸试验示范基地、西甜瓜芦笋龙须菜等特色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及水稻约养菜园认养基地等建设。重点推进了庙后山主题农业公园项目、韩家村民宿示范项目、关山湖休闲垂钓项目和爱民休闲畜牧业项目等建设。目前,桓仁县和本溪县已经相继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五)产品市场拓展情况

多媒体多渠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组织我市三合酒业、华旭米业等50余家次农事企业先后参加了全省畜产品博览会、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长沙中国农交会、上海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北京辽宁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等各类展会。二是与本溪电视台和市农业产业协会合作举办了年货节;联系辽宁卫视新北方、黑土地栏目组及本溪电视台,对本溪冰酒、草莓、灵芝、林下参、蜂蜜、细鳞鱼、大米、黑木耳、小杂粮、刺五加、反季节山野菜等作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报道。三是推荐我市5个农产品品牌入围辽宁省优质农产品百强品牌评选活动。四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推进本溪农产品与淘宝、京东、网库、酒媒等电商平台合作。

二、目前存在问题

(一)基地规模小。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偏小,零星分散;加工企业实力小,带动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最终导致特色产业做不大,龙头企业做不强。

(二)产业链条短。大部分特色产业链条短、产品以原材料销售为主,企业与产业之间链接比较松散,产销脱节,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产品价格低。乡村特色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质量上乘,但是市场价格低廉,销路不畅,没有形成优质优价,最终迫使良性循环难以为继。

(四)品牌效应差。目前本溪有“三品一标”产品近百个,由于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众多“三品一标”产品品牌不响,品牌溢价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融合程度松。企业、产业、要素等以及相互之间尚未形成融合发展,有的融合也只是表面融合或是松散型联合。

三、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乡村产业工作要点安排,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确保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在发展目标上,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力争用3—5年时间,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供给结构适应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经营方式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明显增多,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工作要求上,要强化“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农业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统筹农业外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推进。与发改、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助动的工作格局。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2.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1.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2.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建设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建设。

3.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1.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2.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3.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4.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5.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产品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会展活动,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县企、村企对接活动,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新推荐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根据本地实际选点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

1.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2.丰富休闲旅游业态。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会同发改、财政、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3.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本溪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3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光宇  43103838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建议提案督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