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的宏伟事业中彰显党组织的政治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我们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役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就不会有贫困村六道沟村的旧貌换新颜,就不会有六道沟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桓仁县六道沟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该村驻村工作队来自中共本溪市委党校的政治优势,将三名驻村工作队员的党组织关系全部转接到村里,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完善人员配备。为了全村的脱贫致富,六道沟村党支部多次深入贫困户,开展逐门逐户的走访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分类定位”的脱贫致富办法。因残、因病致贫的,纳入到低保、五保范畴;有劳动能力,缺少资金、缺乏劳动技能的,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其脱贫致富;因年纪较大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产业,扶贫贷款分红的办法帮助其脱贫致富;想自主创业的,帮助其发展特色养殖业,例如养牛养羊、养殖鸡鸭鹅等帮助其增加收入。为全村的脱贫攻坚理出了思路,规划了具体任务,做出了总体部署。
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凝聚力是打造优质产业的发力点。六道沟村党支部在长期的农业实践当中逐渐地认识到:脱贫致富必须有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撑。培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就必须流转土地,集中化产生效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流转土地涉及利益众多,问题错综复杂。这种麻烦的事情应该由党组织来做,也只有党组织才能够做成。为了流转土地工作的顺利进行,六道沟村党支部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狠抓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章党规,重温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积极主动作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深入群众,耐心做群众工作,争取与村民就流转土地问题达成共识。在成功流转土地的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绿色水稻约养农业、富碳农业“金不换”、浑身是宝“奶油南瓜”。六道沟村的特色农业产业在村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和组织协调下,已经渐渐步入正轨(特色农产品均有自己独立产权的包装和商标),克服了产业成长初期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农业产业正在助力脱贫攻坚。六道沟村的贫困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做好自己的老本行年收入近万元。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下,六道沟村已于2017年整体脱贫。
党组织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是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连接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六道沟村党支部在市委党校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重点钻研如何贯彻“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具体举措,最终确定了“文化扶贫”的理念。桓仁地区是抗联故里,英雄的桓仁人民在抗战中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这些独特的资源是六道沟村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改变贫困村民精神面貌的最好营养剂。2016年底六道沟村党支部发起组建“小南六道剧团”,组织村民近40人排练大型舞台情景剧《抗联》。2018年5月,“小南六道剧团”的节目朗诵情景剧《抗联》登上了桓仁县“红色五月,革命歌舞表演活动”的舞台。独特的红色文化确实给质朴的村民带来了很多变化。一是村风民风明显改善。打麻将玩扑克的少了,抽烟喝酒的少了,身体也比从前更好了。二是村民素质普遍提升,组织性纪律性明显增强。在参演情景剧《抗联》的过程中,一旦舞台灯光亮起,一旦音乐声响起,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非常认真,他们步调一致,动作整齐划一。先进的文化可以熏陶人,塑造人,在六道沟村有了最真实、最典型的实践。三是村民凝聚力明显增强。脱贫实践证明:参演情景剧《抗联》的这些农民演员经常互相帮助,共享脱贫致富信息资源,交流脱贫致富的经验办法。这种凝聚力正在向其他贫困户蔓延,汇聚成无形的思想力量,致富奔小康。